儿子在小学和初一时,曾在当地少年宫学了5年左右的乐理和小提琴。后来考虑他要考重点高中就中断了学习。 对儿子的这段历程,我的评价是他小提琴练的一般,就是一个业余喜好者水平,平常娱乐消遣一下可以。没像老师期望的那样,加强财力投资与精力投入,考一个专长生什么的,发扬光大老师的事业。但几年的学习儿子的乐理常识收成颇丰,在初中上音乐课时,倍受音乐老师的赞赏,觉得儿子是他从教以来对乐理常识理解、学会得最好的学生。 转瞬间,又一个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。其间,儿子也偶尔拉上几只训练曲或熟知的曲目,轻松一下紧张的大脑。甚至他有过感慨:“小时候,你为何不严点看着我!?”我反问:“为练小提琴,咱两个没生过气吗?甚至还想打你!……” 中考结束后,他对吉他发生了兴趣,拜师学了一个月的木吉他。三把大小不一的小提琴在他的卧室里受“冷落”了。吉他摆在客厅的要紧地方上“受宠”。备战高考考试时,缓解儿子紧张心理的是吉他,他常常是不经意间拨拉几下。我发现,儿子即便不弹,摸一摸吉他、抱在怀里他心里也感觉非常舒服、非常踏实。 高考考试结束后,儿子想继续深化吉他学习。闲着也是闲着,在老公不太赞同的首要条件下,我还是陪儿子到琴行找以前的老师探讨。结果,老师的建议让我暴跌眼镜!他的意思是:让孩子改学电吉他,之后,到大学组建一个乐队云云。我坚持我们的建议:让孩子继续学木吉他,只不过一个业余喜好而已,不想让孩子投入过多的精力,大学也要以学为主。没能如老师的意愿,自然他也就不喜欢教了,以“孩子的水平好了”为托词。此事因此不了了之。 1日,我在卧室看电视节目,一个小提琴手在拉《梁祝》。舒缓、悦耳的小提琴曲吸引了在客厅中看电视的儿子。他立即拿出他的小提琴一试身手,自我感觉还很好。 通过一番比较,儿子觉得他的小提琴基础比吉他好多了。练了几支曲子后,他的手指渐渐灵活,找到了过去的感觉。外行的我,听着他训练,也感觉他的弓法由生涩到圆润,熟练多了。 通过吉他、小提琴两种手法比照,儿子觉得,吉他也没白学,加深了他对小提琴的理解,对学小提琴还是有益处的。 于是,儿子需要假期继续学练小提琴。当然,我的态度是积极支持。本周一,我和儿子到以前的老师家求教,由于有多年的朋友的关系情缘在里,百忙中的老师还是答应了大家的请求。儿子学小提琴由以前的母亲让我学至今的我要学,学习习惯有了质的飞跃。自然他练琴的自觉性也较高,规定自己天天至少练琴两个小时。为不扰左邻右舍,大热的天他把窗户关上练琴,表现得非常人性。 同时,天天下午到EF英语班学习口语,生活非常充实。高考考试后,儿子短暂的休整告一段落,学小提琴、学英语,间或上上网,天天忙并快乐着。